北京考古发现古代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的排水设施和西周的陶水管
2014-12-07 11:38:17 来源:本站 评论:0 点击:
现存的水关遗址主要由城墙下过水涵洞底部的地面石、洞内两厢残石壁、进出水口两侧的四摆手及水关之上的城墙夯土组成。它平面呈“][”形,南北向,南距今凉水河(中都南护城河)50米。它全长43.4米,过水涵洞长21.35米,两厢石壁宽7.7米。出水口和入水口分别宽12.8、11.4米。进出水口及泊岸两侧设有擗石桩。底部过水面距现地表5.6米。
水关是木石结构的建筑。它的建造过程是这样的:最下层密植木桩,桩之间用碎石、碎砖瓦及沙土填充夯实。木桩之上放置排列整齐的衬石枋,衬石枋上又铺设地面石。衬石枋与枋下的木桩使用榫卯结构相连接,衬石枋之间用木银锭榫相连接,衬石枋与石板以铁钉相连,石板之间用铁银锭榫相连。上下相叠的石板则在中间凿孔,再用木桩像穿糖葫芦一样把石板穿起来,这叫“铁(木)穿心”。木桩、衬石枋、石板紧密相连,整体坚固。
建造这一巨大工程用了约1800根1至2米的木桩、530立方米的成材石料、2500个铁银锭榫。它所用人工的数量可想而知也十分可观。它的底部建筑结构是现存中国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体量最大的。北宋的《营造法式》专有一章述及水关的做法。金中都水关同其 “卷辇水窗”的规定一致,是研究古代排水设施的重要实例。
为了保护这一遗址,园林局建楼时还让出了两个单元的地方。北京市政府于1990年12月做出了建立博物馆的决定。1995年5月1日,坐落于遗址之上的北京市辽金城垣博物馆正式开馆。
【元代的排水系统】
元大都是在一片平原上新建的都城,它严格按照已制定的规划修建。因此,在地面施工以前就考虑到了排水问题。
1970年,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四十字路口北侧地下,发现了元代南北主干大街的排水渠。它是用青石条砌筑的明渠,宽1米、深1.65米。在通过平则门大街路口(今阜内大街)顶部覆盖石条,渠内石壁上发现有“致和元年(1328年)五月日,石匠刘三”凿刻的字迹。这一题记可能是元代的工匠—刘三在修复石渠中留下的。这条水渠在元大都城建成之后经过修建完善。
在元大都的东、西城垣北段和北垣西段发掘了三处水涵洞,是向城外排泄污水的设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