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临江二队冶炼遗址 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冶锌遗址
2014-12-07 11:38:35   来源:本站   评论:0 点击:

在古代,锌又被称作白铅、水锡、白水铅、倭铅等,由于在高温下易挥发、难捕获,故其冶炼技术的出现和成熟的时间较晚。2013年6月至8月,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

    【最完整的冶炼窑炉出土】

    忠县洋渡临江二队冶炼遗址是三峡消落区的规划保护项目之一,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。

    该遗址东西长约300米,南北宽40至60米,埋藏面积约1.5万平方米。2013年6月至8月,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实施了2100多平方米的考古发掘,共清理出与冶炼相关的各类遗迹125个,出土陶、瓷、铁器、铜器等遗物700余件,其中发现了两座保存较完好的冶炼炉,是三峡地区乃至全国目前所发现保存最完好、结构最清晰的明代冶锌炉。

    学界普遍认为,中国关于炼锌技术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明末宋应星所著的《天工开物》一书中。以往,明代炼锌炉究竟长什么样,考古学家们只能根据发掘出土的残存炉窑和史料推断。而现在,通过对出土冶炼炉进行科学分析,结合《天工开物》中所记载的冶炼程序,明代炼锌工艺的场景得以被再现还原。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白九江介绍,这一发现对于复原明代炼锌炉的形制、了解炼锌工艺流程、研究炼炉形制发展变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。

    据介绍,炼炉平面为长条形,由炉床、窑室两部分组成。炉床多建于生土上,床面上用条形砖砌置墩砖,个别可见墩砖上横向的过桥砖,墩砖与过桥砖共同构成炉栅;窑室呈马槽形,两端墙体用土坯或砖直接在炉床上垒砌,两侧墙体建在炉栅上,用条形砖错缝平砌,结构颇为精巧。

    此外,白九江还介绍,冶炼遗址往往成群分布,每个遗址由若干个冶炼场构成。单个冶炼场主要由工作区、生活区和废弃堆积区三部分构成。

    工作区内由炼炉、堆煤坑、堆矿坑、蓄水池等系列设施构成;生活区是作坊工人起居生活的场所,同时也是产品的存放地;废弃堆积区是倾倒煤渣、残破反应罐等冶炼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场所。遗址往往位于临江低地或冲沟,便于运输、用水、倾倒废弃物等。

相关热词搜索:遗址 临江 重庆

下一篇:埃及吉萨金字塔东边发现神秘壁画墙鈭... 上一篇:印度发现多处奇怪壁画鈭当诨睦芬...

分享到: